前陣子從朋友的貼文那邊注意到,又有人在網路上戰團體。
以前看到這種論調會忿忿不平,但出乎意料地,這次我倒覺得心情很平靜。
甚至連自己喜歡的虹咲被責問時,都沒有興致去反駁對方。
這種平靜是出自,我終於體認到一件事:「人是無法停止比較的」。
現在其他人拿虹跟其他團體比,以前他們也會拿繆跟水比。
不只團體跟團體比,還要拿星一期生跟二期生比,未來還可能拿蓮畢業生跟在校生比。
那是不是回歸最初,像某些人說的:「LoveLive 就停在 μ’s 那時候了」就不會有這些比較呢?
啊,剛好我也經歷過企劃只有 μ’s 的那段時間,所以可以稍微插上兩句。
那時候我們一樣比,比妮可跟小鳥,穗乃果跟凜。
團內比,團外也比。LoveLive! 跟偶像大師比, LoveLive! 跟 AKB系比。
真的比到無法可比了,我們還能比誰入坑最久,誰去現地比較多次,
誰在週邊花比較多錢,誰有比較多聲優親簽……
但老實說,這樣的比較有意義嗎?
我自己從 μ’s 動畫一期開始入坑,中間短暫退坑,直到2020年才因為スクスタ回坑。
如果是從舊站便開始關注我的讀者,應該也會注意到最初發文都是以 μ’s 為主,虹咲、星團、水團的文章其實只佔一小部份。
直到虹咲動畫二期之後,我對虹咲的喜愛才逐漸增加,慢慢地發展到現在這個網站所呈現的模樣。
同時也如前所述,當時的我也沒少比較過。
2015年水團初登場時,我也認為這是對於 μ’s 的低劣仿作,沒有可看性。
在我心中 μ’s 就是企劃的巔峰了,未來只會逐漸走下坡。
所以我想,我在這個議題上是真的有資格說些什麼的。
當時的比較有替我帶來什麼好處嗎?
有。我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鞏固了心中 μ’s 的地位,將 μ’s 送上神壇。
我感受到了歸屬感,也感受到了優越感。
因為我跟現在才喜歡 Aqours 的粉絲不同,我是最早就喜歡 μ’s 的那一群人。
然後我就錯過了 Aqours 最開始那段時間,一直等到多年後在 6th Live 才重新認識到她們的魅力。
當水團 FL 接近,每個人都懷念起 1st 上的種種,初次登上東蛋的感動,我卻無話可說。
我甚至連說:「沒抽中 FL,我好失望!」都沒辦法,因為我認為自己沒有資格。(當然我知道這種想法也是不健康的)
作為粉絲,心中肯定會有喜歡的排序,這是無可厚非的。
這種排序若成為偏見,我覺得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
因為在我看來,雖然每部作品的表現方式、關注的主題都有所不同,
但在這「LoveLive!系列」的框架之下,它們都同樣訴說著「少女們在有限的時間內,竭盡全力追逐夢想」的故事。
如果你能夠為其中一個團體,一位成員感動,那也許放寬心胸後,也能夠在其他團體與成員身上找到相似的閃耀也說不定。
過去的我一直很強調「道統」的概念(看中國文學看的)。
水承繼繆,星承繼水,三團皆出自花田編劇之手,其中繆星又同為京極監督,可以視作一脈相傳。
在這樣的觀點下,遊戲出生的虹與蓮就被我視為庶出。
但這不代表我就看低了虹(當時蓮尚未問世),反而是因為虹的出生,我常感覺企劃有意無意地對虹不公。
看著有更多資源的水與星,作為虹粉絲的我就覺得忿忿不平(即便事實上可能根本沒有這回事)。
或許同屬於「LoveLive!企劃」之下的各個團體,真的會有資源相互擠壓的現象。
但我認為在二次元偶像、跨媒體企劃如此蓬勃發展的時代,
保持著開放的心態對待各個團體,或許對於LoveLive!整體發展來說是更加有利的。
因為現在不是 μ’s 獨占矛頭的時代,水也好,星也好,
她們的對手早就不限於企劃內的其他團體,還包含邦邦、偶大等等企劃,甚至是真實的三次元偶像。
當然這並不是代表,你如果喜歡蓮,你就必須得喜歡星,最終必須成為企劃箱推才行。
但至少不要相互攻訐,對著同樣喜歡 LoveLive 企劃,只是喜歡的點不同的人進行批判。
事實證明:有更多人喜愛後面推出的團體,並不會因此讓前面的團體消失。
恰好相反的,有人會因為 Aqours 、 Liella! 、虹咲而去接觸初代動畫,因此喜歡上她們。
也有可能只接觸了蓮之空的人參與亞巡,好奇問道合唱時出現的小姊姊是誰?
如果沒有スクスタ,我們也不可能在 FL 的四年之後,再度迎來 μ’s 九人集結,這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說了這麼多,我並不是想抨擊任何一個人。
每個人的個性不同,觀點也不同,喜歡上偶像的原因也不同。
我只是分享了自己的觀點,表達這就是我喜歡偶像的方式。
我不是為了證明我喜歡的偶像是最棒的,因為我知道在所有喜愛偶像的粉絲心中,她們都是最棒的。
我只是想提供一個比較沒有壓力,也比較能夠讓粉絲相互包容的追星方式。
畢竟我會為這個企劃深陷其中,有一部份原因就是因為被企劃所傳達的「包容」所吸引。
無論是什麼樣的成員,都能在這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
這是我希望見到的粉絲社群,而我也會為了這件事情付出努力。
如果你也願意實現我的這個夢想的話,就讓我們一起加油吧!